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今天下午
在江苏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上
我馆获得“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荣誉

 

 
这是江苏省委省政府
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33年来
与国家改革进程同进步
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肯定
 
回首33年
1985年2月3日
邓小平同志在南京亲笔题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馆名。
1985年8月15日
纪念馆正式揭幕
 
1985年,纪念馆揭幕仪式
 
从1985年建馆到今天
纪念馆坚持用创业的思维立馆、兴馆、强馆
 
 
1999年12月13日 凭吊活动
 
纪念馆的参观人流量
从建馆时的30万人次到当下的800多万人次
纪念馆的文物收藏
从建馆时的装不满两个橱子
到今天2万多件,其中国家级别以上文物6318件,馆藏品超过17万件;
纪念馆的研究人员
从1988年的一位大学生
到今天的研究生21人,博士后流动站驻站6人。
国际友人从1985年开馆时以日本为主
到今天每年有300多批来自全球的友好人士
纪念馆已经是国际人士到南京的首选目的地
 
 
2018年国际和平日主题活动
 
33年的实干
纪念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是抓住机遇实干出来的
 
上世纪90年代
纪念馆抓住南京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良好机遇
积极争取并于1995年完成了二期工程
增加了“古城的灾难”等大型永久纪念设施。
 
  
1995年12月13日,“狂雪”长诗铜墙落成揭幕
 
进入新千年后
纪念馆又抓住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的机遇
于200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70周年之际
建成新展馆,面积由建馆时的33亩扩展为111亩
 

 

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再次扩大教育主题
增加“三个必胜”展厅和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分馆
 
 

 

 
通过不断地抓机遇实干
纪念馆从建馆时单一的南京大屠杀专题纪念馆
成长为今天集暴行、抗争、胜利、审判、和平于一体的国际性大型综合性纪念馆
先后被国家评为
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文明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等一批国家级称号
 
 
 
33年的担当
在纪念馆33年的改革进程中
纪念馆人通过主动作为担当起更多的国家的责任
 
1994年起,纪念馆开始制度性地开展地方悼念活动
2014年通过各方建议,促成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在日本右翼不断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时候
纪念馆主动发声反击右翼言论
带幸存者赴日举行证言集会,维护历史真相
 
  
2000年2月27日,南京各界人士举行“声援东史郎座谈会” 
 
2016年,中日关系微妙的时候
纪念馆通过官方微博向熊本地震的友人发出关爱之音
赢得日本社会对中国的好感和尊重
 

 

在2018年“精日”分子不断出现的时候
纪念馆主动引领媒体舆论进行批判
积极参与《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的立法

 

当南京大屠杀越来越需要被全球了解的时候
纪念馆积极参与《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当和平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主流议题的时候
纪念馆协调各种力量
申报南京成为中国首座国际和平城市

 

33年争做一流
2007年12月完成的《人类的浩劫-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2015年12月完成的《三个必胜展》
均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
为陈列方面的最高奖
……
瞄准一流、争做一流
这就是纪念馆34年来始终将领先作为立馆的基本理念。
 
2004年
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免费开放
2016年3月
纪念馆建立了全国首家依托纪念馆的省级新型重点高端智库
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
研究团队通过内参形式
促成《国歌法》的立法
 
 

 

2017年12月
纪念馆馆刊《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正式获批国家刊号
成为全国纪念馆首个拥有正式刊号的期刊
也是全国首家中英双语出版的期刊
201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改造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后给予高度认可
 
 

 

纪念馆自身的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平台
在重要节点议题设置和舆论引领的能力
在全国文化类新媒体中始终保持领先
2018年#国家公祭#主题吸引17.7亿人参与互动
 
目前正在开展的大型文化场馆标准化建设
也是全国领先的一种运行管理模式
预计通过三年的时间
可形成比较系统的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
 
纪念馆在法国、捷克、白俄罗斯等国举办的展览
提升了展陈的创意和呈现形式
较好地在国际上实现了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传播
 
 
回望33年
纪念馆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因改革开放而强

 

展望未来
我们将继续守正创新
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
 
本期编辑:赵伊汉
历史资料图:刘健芝、祁恩芝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