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参观史实展、聆听专家讲座、分享参观感受……12月17日下午,来自南京大学拟出国交流交换的42名学生和6名教师走进纪念馆。

他们中有很多人是第一次来纪念馆,通过参观和学习交流,增进了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获颁了南京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和平使者证书。

近距离“触摸”历史

下午2点,学生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近距离“触摸”历史,感悟和平。参观全程,同学们一直保持安静,仔细地听着讲解员对每一处文物的讲解。

接着,同学们来到祭台,向死难者敬献菊花。

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

“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高级编辑凌曦在讲座开始前,向同学们发起的思考。随后,凌馆长以《国家记忆与纪念仪式——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的内涵和意义》 为题,围绕国家公祭的五个W,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地听讲座

凌馆长强调,虽然我们现在“承平日久”,但仍然要对战争保持“痛感”,痛定思痛。不忘历史,才能增强命运与共的担当,才能激发出慨然前行的动力!

同学们说

在近距离“触摸”南京大屠杀历史、深入了解公祭意义之后,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要“励学敦行”

方晨堃是一名党员,他曾经3次来到我馆参观,每一次都有着不一样的震撼。他在参观完史实展后,还参观了《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展》,他说:“通过这次‘行前一课’,让我在了解历史之后,又增添了一份对和平的祈望。凌馆长的课程,也让我第一次系统地认识到了“国际公祭”的重要意义,督促我要“励学敦行”。

这段历史要“走出去”

丁轶彦同学说:“纪念馆的基调让我深深地领悟到这段历史的厚重与残酷,感悟到和平的可贵。”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曲解历史更是不能原谅的。丁轶彦希望这段历史能够“走出去”,让更多的准留学生、历史学者们带出国门,让更多的人都有这份“世界记忆”。

从“绝望”中感受“希望”

李嘉乐同学是南京本地人,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她感受到了84年前南京人所经历的“死的绝望”与“生的希望”。“虽然这段历史很黑暗,但作为国人,我们应该从这段惨痛记忆汲取的经验教训,能够指引我们在未来道路上走得更加沉稳、自信”,李嘉乐说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段历史与你我相关,

希望更多的人

加入到传递和平的“大家庭”中来。

编  辑:李安琪

摄  影:蔡美婷

校  审:李  凌 赵伊汉

监  制:凌  曦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