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走进南京历史教育场所,了解侵华日军残暴屠杀、国际友人无私援助……让“准留学生”夏易如百感交集,“在西方世界的群体记忆里,鲜有人知晓侵华日军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走出国门后,我们会把中国的声音带向世界,铭记和自强,是为他们发声最好的方式。”

1月13日、14日,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近120名准留学生们参加第65、66期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交流活动。除了参观史实展、聆听专家授课,他们还前往约翰·马吉故居、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在了解历史和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体会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真谛。

“听,江东门的钟声响起”

“铛、铛、铛……”每个班级的同学分成两组撞响了13下和平大钟,在悠悠钟声中牢记历史、祈愿和平。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史料陈列厅、“三个必胜”专题展区,在祭场向死难者敬献菊花。参观过程中,同学们一直静静地听历史“诉说”。

张栗源同学说:“我在公祭广场看到‘30万’这个数字时感到触目惊心,心情非常沉重。我们每个青少年都应该来这里学习,勿忘这段历史。未来的大学学习中,我还会继续选修历史这门课程,将来和外国友人讨论中国近代的相关历史事件时,我才会更有发言权,向他们传播南京大屠杀历史、传递和平。”

学,这段历史刻骨铭心

同学们分批次来到南京市第十二中学。这所中学的前身是1917年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以基督教圣公会的名义在南京下关创办的益智小学。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马吉参与救助南京难民和受伤的中国军人。他还用16毫米摄像机秘密拍摄日军暴行……马吉先生正义而勇敢,我们应该记住这位国际友人的无畏义举。”

同学们认真聆听老师讲解,马吉先生的大爱之举感动了许多同学。

随后,同学们来到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敬献白菊。

同学们还分批次前往我馆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参观,认真聆听讲解,并观看以中国“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为主题的纪录片《三十二》。

许多女同学被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的悲惨遭遇深深震撼。蒋与璠同学说:“日军‘慰安妇’制度极其残忍,她们当年是花季少女,大概就是我现在这个年纪,她们的泪水洒落在这个慰安所内的每个角落,真的难以想象那是怎样的人生遭遇,她们一生都生活在噩梦中。这段血泪记忆不容忘却,铭记历史才能让悲剧不再发生。”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中华中学教师濮文、纪念馆副研究馆员王山峰先后为两期学员们授课。

濮文以“不忘国耻家仇,坚定爱国信念”为主题,讲述铭记历史与爱国的关系

王山峰以“南京大屠杀与国家公祭”为主题,将历史与国家公祭相关情况娓娓道来

思,我们将传承中国记忆

两天的课程让夏易如同学感触颇深,她说:“在一个异质的文化环境中,坚守自己继承的、不广为人知的记忆是孤独的——我想张纯如对此深有所感,但她依然坚持完成了她的著作,在西方社会的记忆空间为我们发声。我相信明天的张纯如不会是一个人,而是一群继承了南京记忆、中国记忆的年轻人。”

“行前一课”活动临近尾声时,南京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卢普新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

他表示:“‘行前一课’就是一堂大思政课。希望同学们怀揣爱国之心,常怀爱国之志,砥砺强国之志,在内心深处种下对民族和历史的尊重感,种下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将自己的才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认识到自身担负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打牢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底色,踏踏实实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课程最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馆馆长周峰为同学们颁发了“和平使者”证书。

编  辑:李雪琦 潘琳娜

摄  影:蔡美婷

校  审:李   凌

监  制:凌   曦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