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我馆微信公众号的后台留言

聊天记录里的“小瑶瑶”名叫龙瑶,是贵州安顺的一名年轻的“药士”。平常与她频繁地留言互动,让我们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一得知她要参观我馆,我们决定会一会她......

“当我手扶着钟杵时就觉得意义不凡了......”

“姐姐,我还带上了我的妹妹,我们马上可以参加撞钟仪式啦!”2021年11月12日的一大早,小编就收到了小瑶瑶的信息,连忙前去“赴约”。到了公祭广场,就看到了身穿黑色大衣,白色裤子,头上还扎着一个素雅的白头饰的小姑娘。我们不约而同地相视一笑......

小瑶瑶参加我馆的撞钟仪式

撞钟仪式结束后,小编与小瑶瑶正式见面了。问起撞钟的感受时,她说:“当我手扶着钟杵时就觉得意义不凡了,当敲响的一刹那,我感受到了悲、爱与和平。”从2018年9月18日开始,纪念馆就开始常态化开展撞钟悼念仪式,每天早上八点半,13声悠远而肃穆的钟声与嗡嗡余韵互为映衬,回荡在公祭广场。“这钟声更加坚定了我对历史的守望,对和平的无尽向往”,小瑶瑶说道。

特别的“定情信物”——一张画、一封信

在前往展厅的路上,小瑶瑶从包里拿出了两件“定情信物”递到了小编的手上。其中有一张画,画里是一只和平鸽口衔橄榄枝,枝条上还开着三朵“紫金草”,并附上了寄语——愿世界和平!

小瑶瑶创作的画

另外还有一封信。从信里得知原来小瑶瑶在去年国庆的时候就参观过纪念馆。“当时一进入展厅,确实有点害怕,我感觉像是一下子穿越到了那个时期,但真正在参观的时候,我又不那么害怕了,更多的是悲痛和难受。”小瑶瑶对小编说。回到家后小瑶瑶便写下了这封信,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并感谢纪念馆让她知道了这段历史,知道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小瑶瑶写的信

“未来我要当病人的‘消炎药’!”

在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的时候,小瑶瑶一路上没怎么说话,明显沉默了很多。她看着前厅整墙遇难同胞的照片,绕着走了一圈,脚步越来越慢。

她带着妹妹参观了展厅里的每一处文物,每一张照片,仔细地浏览了文字注释,在了解了这些“铁证”背后的真相后,小编听见小瑶瑶时不时发出声声叹息......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展览的第四部分 ——《人道主义救援》,当中讲述了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也不乏人性的光辉,一批中外人士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设立安全区。他们竭尽所能保护和救助难民,记录和抗议日军暴行。

小瑶瑶说:“可能是因为职业的缘故,我对当时留守南京的医护人员特别的敬佩与感恩。”小瑶瑶是一名药士,国际友人们用行动践行着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成为了她工作的“指向标”。

小瑶瑶在帮病人取药

在疫情刚开始爆发的时候,小瑶瑶每天在预检分诊测体温、扫码,坚守在岗位上。她看到有些老人没有口罩,或者一个口罩带很久又舍不得换新的,就自己花钱买口罩送给他们。“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国际友人,我会不断学习,未来当病人的‘消炎药’!”小瑶瑶说。

小瑶瑶在弹奏詹姆斯·麦卡伦创作的《蚕豆歌》

美国传教士詹姆斯·麦卡伦先生时任鼓楼医院总务主任,负责采购食物,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粮食运送大使”。1938年初,外籍人士设法将募集到的蚕豆从上海运到南京,分发给难民。麦卡伦据此谱写了《蚕豆歌》。

和平广场上的笑容

随后,我们来到了张纯如女士的雕像前。小瑶瑶说,第一次参观完纪念馆后,就去图书馆看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对她的冲击特别大,每当想到书中的文字和图片都不寒而栗。小瑶瑶在张纯如雕像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她说:“纯如姐姐拥有着巨大的勇气和胆量去守护历史,实在令我佩服,感谢她做的一切。”

最后当我们来到和平广场时,已接近正午。小瑶瑶抬头望了望湛蓝的天空,微眯着双眼,面迎着和煦的阳光,脸上展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到了快分别的时候了,小编拿出准备好的紫金草徽章送给她。小瑶瑶说:“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的使命要靠我们这一代来继续坚守下去啦”,说完就将紫金草徽章戴在了妹妹胸前。

小瑶瑶为妹妹戴上紫金草徽章

和平,真好!

离开南京后,小瑶瑶一直用行动铭记历史,传播和平。她向朋友们推荐张纯如女士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在2021年的国家公祭日当天,和朋友们一起抄写了《和平宣言》并朗诵。

小瑶瑶与朋友们抄写的《和平宣言》

小瑶瑶与朋友们朗诵《和平宣言》

晚上,她还和朋友们共同举行了一场小型烛光祭。“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心永远和你们再一起!”小瑶瑶在朋友圈里写道。

照片里的点点烛光,虽小但格外的温暖和明亮。

和平,真好!

编  辑:李安琪

校  审:李  凌 

监  制:凌  曦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