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桥 | 电影《水门桥》里最后一场战斗的真实故事
2021年3月18日,一位叫姜庆云的老人突发脑溢血病逝。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曾经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迟浩田上将惊闻噩耗,提笔写下了一幅挽词,“哭,二十七军老战友,志愿军老英雄:零下四十度血战长津湖,全歼北熊团庆云是先锋”。
姜庆云,就是电影《长津湖——水门桥》中七连长伍千里的原型之一。而姜庆云带的连队,也叫七连。
姜庆云
逃向水门桥
1950年11月,二战中打过瓜岛、冲绳的精锐部队美陆战一师已经抵进到朝鲜北部柳潭里,钻进了志愿军的口袋。志愿军第9兵团顶着低温昼伏夜出,对美军实施了分割包围。到11月30日,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下达了紧急撤退命令。撤退过程中,被称为“北极熊团”的美步兵七师31团被全歼,这在电影《长津湖》中有真实再现(往期回顾:深入“熊穴” | 电影《长津湖》里 “穿插七连”的真实故事)。
漫天飞雪中,美军开始向南拼命撤退。在美军南撤的线路上,在两座山体之间、跨度不足10米的水门桥成为了关键节点。这座桥是长津湖地区唯一通向外面的出口,只要过了水门桥,前面就是一马平川,直达南兴港。这座架在两山之间的桥,对美军陆战一师而言,成为了一座生死桥。
炸桥
水门桥的重要性,志愿军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当然也看到了,于是他下令把桥梁炸毁 , 截断陆战一师的南逃之路。
早在12月1日,志愿军60师的一支营级侦察队就穿插渗透到水门桥,对其木结构进行了爆破,但因为炸药不多,仅将桥面炸毁,很快就被美军工兵修复。12月4日夜,这支志愿军侦查突击队躲过敌人的照明弹和岗哨,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雪地里匍匐前进,再次对水门桥成功进行了爆破,可是美军工兵又快速修复了。
12月6日,姜庆云带领的80师240团7连赶到了水门桥。
姜庆云是山东烟台人,1947年加入解放军,1950年10月随军入朝。与电影中类似,姜庆云与七连在一次战斗中突袭美军炮兵营,缴获了4门105毫米榴弹炮。战斗之后,因为连长受伤,他成为七连代理连长。
姜庆云在直升机残骸前。电影中有致敬镜头。
几轮战斗下来,到1950年12月初,姜庆云所在的连队整编后只剩两个排,但他们又继续赶往水门桥,等他们到达时,已经断粮两天了。
12月6日晚,姜庆云带着几十个人组成敢死队,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几公斤的炸药,趁黑摸到了水门桥附近,目标只有一个:第三次炸掉水门桥!敢死队每个人都反穿着棉袄,白色的棉袄里子罩在外面作为伪装,这一点电影做了真实的还原。
他们将面对的,是美军增派来防守的40辆坦克和一个营。
最后一次炸桥,是一次强攻,非常惨烈。敢死队在距离水门桥桥头大约40米的时候被敌军发现,姜庆云说:“敌人一梭子子弹打来,我们这里就倒了七个人,其中四个人牺牲,三个人受伤……”随后就是枪林弹雨。但战友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依旧往桥的方向拼死突进。
战斗中,一颗子弹从姜庆云右胳膊肘关节贯穿射出,另一发子弹从左肩膀锁骨上方射入,从左肩后肩胛骨下侧射出。当时他还想继续往前冲,无奈血流得太多,冲不动了,“人一流血,浑身就没力气,冲不动了……”很快姜庆云就因为大量失血而昏迷。不过,他的战友们还是英勇地完成了任务,不仅把水门桥的桥面给炸了,还把桥基也给炸了个干净。
战后在清理打扫战场时,团救护队在硝烟中找到了昏死的姜庆云,发现他仍有生命体征,立刻对他组织抢救。姜庆云最终活了下来,醒来时已经躺在了后方医院。
再后来,他的儿子跟随父亲的脚步,也穿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装......
2020年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纪念日,姜庆云看完央视纪录片《冰血长津湖》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他再次想起了自己的战友,用山东话向儿子念叨着:“当年参加长津湖战役,我去炸桥了,受伤了还活到今天。执行攻坚任务的三连可惨了,美军的火力太强了,咱们志愿军战士又太勇敢了,连长、指导员带头冲锋,在敌人密集的火力封锁之下牺牲了,100多人的连队只剩下16个人,其中一名排长带着其他15名战士继续冲锋,全连最后只留下了1个人。”
我们再回到1950年那个冬天。
后来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第三次炸桥之后,美军依靠强大的国力,从日本空运来架桥组件,3天修好了水门桥。12月9日,美军陆战一师最终还是突围了出去。
历史是冰冷的。
然而,血是热的。
资料来源: 封面新闻《对话“水门桥之战”亲历者后人:父亲带敢死队第三次炸毁水门桥,69年深藏功与名》、石家庄日报《入朝第一仗就打得敌人溃不成军——93岁老人深情回忆当年战斗情景》、北京卫视《血战长津湖》
编 辑:赵伊汉
校 审:李 凌
监 制:凌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