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作为纪念馆博物馆日系列社教活动,我们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观众——166名来自南京市第一中学、金陵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及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准留学生,他们来纪念馆上“行前一课”。

撞响和平大钟、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聆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讲述家族故事、栽种辛德贝格黄玫瑰……有了“我将去哪里”的答案后,更要明白“我是从哪里来”,这是他们人生中一堂特殊的历史课。

汇聚青年力量

“我们有一种特别的使命感”

国际博物馆日下午,在参观史实展后,金陵中学师生代表参加了“5·18博物馆日”花语仪式化教育活动。同学们在信纸上写下参观感悟,折成花朵形状放置于“花语”装置上,传递和平的力量。

过去晦暗的历史与现在幸福的生活形成了强烈反差,这让叶雨童感受到和平的弥足珍贵,“作为南京学子,我们有义务去讲述这段历史。坚守和平信念非常重要,我们青年人要在一言一行的小事中去维护祖国的形象。”

叶雨童

南师附中高三学生刘宇宁在信纸上写下“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她说:“从黑暗到光明,‘花语’主题教育展示让我眼前一亮,历史在身后,光明在前方。到海外留学后,我会把这段历史还原给外国人。”

刘宇宁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当天上午开幕的《宁在——南京·和平城市记忆设计展》,他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沉浸式体验,感知日常城市空间中的和平元素,体悟生命的价值。

抗战碉堡是南京保卫战的“亲历者”,它们散落在南京城的隐蔽角落。展区中利用装置、声音、模型等呈现出碉堡的内部构造,学生们可以走近,以身体作为媒介,追溯这段历史。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学生仇雅其被展览中的“闻·花”装置吸引,她依次打开12个小盒子,用鼻子闻每种植物独特的清香。

这场设计展让仇雅其耳目一新,“我通过可感、可视、可听、可触的体验,对和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青年一代作为最具创造力和行动力的主体,有一种特别的使命感,那就是尽己所能让世界更加美好。”

新增劳育课程

用劳动诠释对生命的关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行前一课”中新增了劳育课程——在纪念馆和平广场种下一棵植物。

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水浇灌……同学们用步数丈量种植间距,认真细致地栽种每一株辛德贝格黄玫瑰,用劳动诠释对生命的关爱,感恩辛德贝格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对难民的庇护。

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三学生蒋欣晔拜托小编,每隔一个月拍一张黄玫瑰的照片发给她,“今天,听讲解员老师讲述辛德贝格的故事,他在那段黑色的历史中给人以希望。在栽种黄玫瑰时,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答案是肯定的,我也会竭尽所能帮助遭遇困难的人们。勇敢、善良、无畏的精神,将成为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蒋欣晔

种树是金陵中学高三学生陈佳宁从未有过的体验,她也是第一次听说辛德贝格黄玫瑰的故事。“从国外求学回来后,我一定会回来看看我亲手种下的黄玫瑰。”

陈佳宁

南京市第一中学国际部升学指导教师马燕表示,这节特殊的“劳动教育课”让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过程,感受和平来之不易,感恩长辈的辛勤劳作。“让热爱劳动、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等优良品质成为学生一生的价值取向。”

一位从教35年的中学老师感慨

“这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堂课”

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受聘教师濮文是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的后人,在讲座上,她深情讲述了家族故事,“爷爷奶奶在世时经常说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记住历史是对逝去同胞最大尊重,是对人类和平最真挚的向往。”

濮文

濮文从教35年,这已是她至少第5次在纪念馆,面对一群即将踏出国门的学生讲述历史。“这注定是我人生中一堂十分有意义的课,帮助同学们树立民族的根与魂、树立家国情怀与民族复兴的责任。告诉他们走向世界后,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世界中,更要坚守民族的魂。”

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想,南京市第一中学学生学生王子桥说:“牢记历史并不意味着传递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平。祖国的强大是我们追求梦想的前提,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维护、贡献和创造。”

王子桥

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受聘教师、南京外国语学校尚媛媛为同学们讲述约翰·拉贝无私救助中国难民的故事。她说:“作为一名南京教师,我们都有一种特别的使命感,要让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并帮助他们在前往海外求学时做和平使者,在合适的时候讲述这段历史。”

尚媛媛

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胡卓然作为讲师之一,为学生们讲述了在战争年代南京人民的不屈抗争,在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前,领悟家国与和平的意义。

胡卓然

我馆讲解员袁羽婷作为学姐,为母校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并欢迎大家加入紫金草志愿服务队,把历史讲述给世界听。

袁羽婷

孩子们接过“和平使者”证

“走出国门,做和平使者”

亲手撞响和平大钟、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听幸存者老人讲过去……对这段屠城记忆同学们有了更深的感悟。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艾义英、马庭宝、岑洪桂分别为四期学生讲述家族的故事。

侵华日军的枪声虽已消散于历史尘埃,但幸存者的证言依然萦绕耳边。金陵中学高三学生任奕铭已不是第一次来到纪念馆,但在听完幸存者艾义英老人的讲述后,内心深受触动,他想要尽己之力把这段历史的真相传播给更多的外国人。

任奕铭曾多次来纪念馆做志愿者,图为他2020年来馆参加志愿者活动

金陵中学学生黄玺宇和同学们深情朗诵诗歌《南京 南京》。她说:“这是一段无法忘却的悲痛记忆,作为准留学生,作为南京人,应该扛起传播历史真相的责任,传递南京人民热爱和平的理念。”

黄玺宇(左二)

“行前一课”让南师附中学生智尊宝受益匪浅,“从雕塑广场到公祭广场,再到史料陈列厅,最后来到设计展,色调从黑灰到斑斓,仿佛告诉我们,这段历史只是暂时的黑暗,我们必会有长久的光明。走出国门后,我们会把中国的声音带向世界,铭记和自强,是为他们发声最好的方式。”

智尊宝

在“行前一课”接近尾声时,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馆馆长周峰来到结业仪式,分别为四期学生颁发结业证书。

编  辑:潘琳娜 李雪琦

摄  影:李安琪 王正一

校  审:李  凌 赵伊汉

监  制:凌  曦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