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一课 | “不负少年志,吾辈当自强”
这一周,来自金陵中学和南大附中的85名准留学生们来到纪念馆,开启了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行前一课”的学习之旅。
撞响和平大钟、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对话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聆听专家授课、栽种辛德贝格黄玫瑰……实地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他们人生中一堂特殊的历史必修课。
同学们参加仪式化教育活动
5月27日上午8点30分,“江东门的钟声”在纪念馆公祭广场上空响起。金陵中学的同学们向遇难同胞默哀、并撞响和平大钟。“声声钟鸣,时刻警醒着我不能忘却这段历史。我感受到一种责任感,一种传承这段民族记忆、民族伤痛的责任感,我必须为传播这段历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撞钟学生代表顾彦杰说道。
“它太沉重、太悲惨,我们必须铭记”
看着展厅内的那一串串数字、一张张照片、一尊尊雕像和一列列姓名,同学们对当年的屠城记忆有了更深的感悟。
同学们认真地听历史诉说
同学们在祭场向遇难同胞敬献鲜花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的参观让王可感触颇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说:“我忘不了这些如山的铁证,忘不了1937年的南京,因为它太沉重、太悲惨,我们必须铭记。我即将前往加拿大读书,在国外,我更要当好行走的‘中国名片’,向我的外国同学讲述这段历史,让他们正确认识、了解这段历史。”
“壮大正义的力量,才能筑牢幸福生活的根基”
和平广场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高山的儿子李真铭,以及幸存者濮业良的儿子濮传谨分别为两期学员们讲述家族故事,走进记忆深处。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高山、濮业良都已相继去世,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接力棒也分别交到了他们的后辈手中,继续为我们讲述这段历史,讲述家族记忆。
李真铭为同学们讲述家族故事
濮传谨为同学们讲述家族故事
玫瑰花圃内,同学们体验劳育课程,挥锹铲土、提水浇灌,种下了一株株辛德贝格·黄玫瑰,感恩丹麦友人辛德贝格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对中国难民的庇护,学习他的勇敢、善良和大无畏的精神。
顾彦杰同学说:“以前我只知道拉贝先生和魏特琳女士的事迹,今天是第一次了解到辛德贝格黄玫瑰的故事。我种下的这朵黄玫瑰,不仅仅为了缅怀辛德贝格,更是表达了我们年轻一代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美好愿望。唯有壮大正义的力量,我们才能筑牢幸福生活的根基,让这朵黄色的小花永远沐浴在和平的阳光雨露下。”
“南京大屠杀为什么是一场人类浩劫?”
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受聘教师刘晓倩在讲课开始前,向同学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南京大屠杀为什么是一场人类浩劫?”随后,刘老师以张纯如女士的事迹为切入点,围绕“我们不能遗忘这场大浩劫”为主题,与同学们开展了深入交流。
刘晓倩
南京大学“云育和平”讲师团的老师们,从约翰·拉贝与南京安全区的历史史实出发,串联讲述《拉贝日记》的出版与影响,拉贝精神的发扬与传播,以小见大,揭示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讲师团成员周媛媛
讲师团成员雷乾浩
课程末尾,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李茜钰同学以《不负少年志,吾辈当自强》为题进行了发言。
她说:“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对此国际社会早有定论。然而,战后日本的一些右翼分子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抹杀、掩盖和歪曲这段历史,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不能让这段历史被遗忘,更不能让它被篡改。我们青年人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心怀‘国之大者’,笃定‘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胸怀大志,刻苦学习,学成归国后发光发亮,为祖国的新时代建设贡献力量!”
参观学习结束后,同学们顺利结业。纪念馆为同学们颁发了“和平使者”证书,希望他们能够早日成为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向世界传播好“南京声音”、“中国声音”!
编 辑:李雪琦
摄 影:蔡美婷 王正一
校 审:李 凌 赵伊汉
监 制:凌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