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当艾草的清香氤氲了整个屋子,餐桌上飘起蜜粽的甜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今年端午小长假,有学生佩戴红领巾来,有转业军人手握白菊来,有八旬老人坐在轮椅上来……节日尾声,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一幕幕生动的画面。

每一次参观更添一份爱国情怀

端午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有诗意和爱国传统的节日,观众前来缅怀遇难同胞,共同传承家国情怀,积蓄前行力量。

87岁高龄的老人腿脚不便,坐在轮椅上全程参观史料陈列厅。他们在“12秒”流星装置处停留许久,老人的儿子刘先生说:“这12秒水滴声令我们印象深刻。每听到一次水滴声,意味着当年有一位同胞死在侵华日军枪口下。”老人出生于1935年,小时候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人说:“边看边回忆,我们不能忘掉过去的苦难。”

来自新疆的转业军人徐先生在留言簿上郑重地写下:“忠于祖国,忠于党。”他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趁着端午假期来纪念爱国志士。

我馆讲解志愿者傅云生热情地与孙女士一行交流。孙女士说,每一次参观更添一份爱国情怀,“我们青年人要努力学习先进知识,科学报国。借用屈原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来自合肥的徐女士在《宁在——南京和平城市记忆设计展》中参观了近一个多小时,嗅一嗅、触一触、听一听……每一处装置她都用心、用情体验。她说,这个展览让我感受到了南京这座国际和平城市的文化氛围,“我深刻感受到南京的和平记忆,也认识到和平生活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守护与捍卫。”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理念代代传承

假期中许多父母带着孩子来参观,家长们还会为孩子讲解。这一幕幕证明,“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理念正在一代代传承。

“你把这个从头到尾看一遍”、“你要记住这个人”……来自安徽芜湖的胡女士和陈女士分别带着孩子来到纪念馆,并为孩子们逐一讲述展板内容。在《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处,胡女士让孩子仔细看图文介绍。在魏特琳雕塑前,她让孩子记住这位国际友人。她对孩子说:“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好好学习,不要让悲惨历史再次发生”。

“妈妈,他们怎么杀了这么多人?”在巨幅油画《屠·生·佛——南京大屠杀》前,7岁小姑娘子汐一边聚精会神看着,一边问妈妈。她的妈妈说,很早就向孩子讲述历史,希望她好好读书,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季少全,贾老四、陈庆根……”来自南京天正小学的吴同学仔细读着名单簿上的同胞名字。几天前,她刚刚加入少先队。“希望孩子铭记这段历史,不忘先烈,珍惜生活,让胸前的红领巾更有意义。”她的妈妈说。

在史料陈列厅尾厅,一位小女孩在留言装置上写留言,她努力用拼音写下“da”,又转过身求助妈妈,随后妈妈手把手教她写。孩子,别着急,慢慢来,等你长大,欢迎你再来参观!

一片粽叶,裹入缕缕情思;一把艾草,插上憧憬期望,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编  辑:紫金草融媒体中心

监  制:凌  曦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