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的中秋
又是一年中秋到
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佳节
是赏月,是丰收,更是团圆
可是1937年的中秋节
这个本该团圆的时刻
南京市民却再无心思过节
……
1937年的中秋节,是9月19日。此时距离8月15日南京首次遭到日军空袭已过去35天,这段日子,南京市民每天面对的是日机的持续轰炸。人们早已告别了原本平常的生活,进入了战时的防御生活。
那年的中秋节,没有月饼,只有枪声;没有团圆,只有分离,人们为活命而逃亡……
日军飞机轰炸南京时的航拍图
“在我刚要吃早饭的时候,凄厉的警报声发出了警告”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美籍教师魏特琳女士在这一天匆忙吃了几口早饭,就赶着去防空洞了解当天日机空袭情况。
“根据中国的阴历,今天是八月收获节(指中秋节),今晚人们应该赏月。在正常年份,今天是合家欢聚和吃月饼的日子。
上午8时20分~10时。在我刚要吃早饭的时候,凄厉的警报声发出了警告,我匆忙地吃了几口饭,就跟着别人到东院的防空洞。一个在防空洞外面逗留时间比我们长的花匠估计飞来了40架飞机,后来我们在广播中听说有34架飞机从上海起飞,但实际上只有21架飞临南京。它们的主要目标是国家广播电台、自来水厂和城西供水的系统,城南的一个军事设施也被日机光顾,上述三个地方都挨了炸弹,但我还不知道遭受破坏的程度。
下午3时15分,成人的仪式刚结束,警报声又发出了警告,在此后的一个半小时里,我们躲在由“新生活运动委员会”修建的防空洞里,该组织正借用社区之家作为其总部。”
——选自1937年9月19日《魏特琳日记》
夫子庙冷冷清清(来源:《南京那一年》)
空袭毁了王雯玉一家
南京市民王雯玉1937年住在评事街,中秋节当天,日军的空袭让她家破人亡。她家当时有五进房子,被炸毁了三进。她的叔叔、婶婶和堂妹被炸死,妹妹王美玉腿被炸断。她家邻居一家四口全被炸死。
王雯玉
“在这两天里,我在4次空袭中受到了战斗的洗礼”
约翰·拉贝先生在中秋节开始了他的战时日记,并在自己的院子里修筑防空洞,为人们提供避难场所。
“在这两天里,我在4次空袭中受到了战斗的洗礼。从这一天起开始了——我的战时日记。
在那些狂轰滥炸的日子里,我和我的中国人坐在一个自己设计建造的防空洞里,它虽然不是绝对安全,但可以保护不受榴霰弹的炮火和炮弹碎片的伤害。在院子里还撑起了一块长6米宽3米的帆布,我们在帆布上画了一面有卐字标记的德国国社党党旗。
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很好的警报中心。约在空袭20分钟—30分钟前就响起清脆的警报声,发出某种较短信号时,所有行人都要离开街道,一切交通都要停止。步行者全部躲进前面已经提到的各条街道上修筑的防空洞里,尽管有些防空洞相当简陋。在防空洞里蹲上几个小时也是相当不舒服的!”
——选自1937年9月19日、20日《拉贝日记》
文德桥空空荡荡(来源:《南京那一年》)
“但闻炸弹声,机关枪声与高射炮声,时远时近,杂然并作”
曾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立法委员的陈克文,在当天的日记中,同样记载了那年中秋节的凄凉。
“初秋时节,天高气爽。晨起后,与避难寄居诸友,于园中阳光下散步打木球。今日既为星期,又为旧历之中秋节。正共议作何消遣,渡此良晨(辰),不意警号突鸣,急避于新筑之避难室。半小时后空战发生。避难室中,战况不能目睹,但闻炸弹声,机关枪声与高射炮声,时远时近,杂然并作。
自八时半至十时半,警号始解除。午饭后小睡方醒,警号又来,又历两小时,作战声与上午略相髣髴。晚间据无线电台报告,敌机凡四十余架,被我击落四架,我亦损失两架,死两飞行员。敌机未来已二十余日,此来想因我机连日往沪轰炸,故施报复。且大队前来,或者已于我沿海陆地构成机场,作为根据,则今后敌机来扰,当更为剧烈也。深夜听东京无线电,竟称今日击落我机廿六架,一何可笑。
夜间月凉如洗。朴生、惜芬、秉三夫妇及春圃共同赏月。惜我机师二人殉职,复惧敌机之再来,无心久于雅事耳。”
——选自1937年9月19日《陈克文日记:1937—1952》(上册)
今天,是中秋节,也是教师节
在这个万家团圆的节日之际
回望1937年烽火中的中秋节
更加坚定我们前行的动力
铭记历史、发愤图强
参考文献:《南京那一年》、《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陈克文日记:1937-1952》(上册)
编 辑:李雪琦
校 审:李 凌 赵伊汉
监 制:凌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