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搜索表单

11月25日,南京,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将来临,“2022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举行。幸存者艾义英、马庭宝、阮定东在家人的搀扶下献花,布满皱纹的手颤颤巍巍地指着亲人的名字,倾诉生死相隔85年的痛楚。

活动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余惠明,一同整理花篮挽联。全体人员手持菊花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三鞠躬。

活动结束后,艾义英、马庭宝和阮定东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找到了逝去亲人的名字,并献上鲜花,寄托哀思。阮定东每年都会来到纪念馆,祭拜为了保护他而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的爷爷。老人说:“虽然健在的幸存者越来越少了,但历史真相的传承和讲述永远不会停止。”

伤痛·不忘

时间过去85年,当年的孩童少年,如今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一遍遍回忆往事,一遍遍心痛落泪,却仍坚持一遍遍讲下去。

幸存者艾义英:6位亲人被日军杀害,留下满门“艾家寡妇”

南京大屠杀期间,艾义英的爸爸艾仁银、两个叔叔艾仁炳和艾仁林、两个堂哥艾义生和艾义荣,还有她的平姓姑爹父子俩被日军抓走。后来,7位被抓的亲人中,只有堂哥艾义荣最后被救了回来,其他6位都被日军杀害,留下满门“艾家寡妇”。艾义英说,那时候女人们带着孩子艰难度日,被大家叫作“艾家寡妇”,她听得心碎。

现如今,94岁的艾义英已是满头白发,她行动自如、思维清晰,系着碎花丝巾,显得很精神。回忆家族在85年前南京大屠杀中的不幸遭遇时,她眼里噙着泪说:“相比过去,现在日子太好过了,我很满足。现在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是楼房和大马路,我四个儿子家都有小汽车,我每月到15号就拿退休工资。”艾义英希望,日本政府能承认南京大屠杀罪行,“希望日本政府道歉”。对于后代,她嘱咐说,“要记住这段历史,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幸存者马庭宝:“我的父亲、二姑爹、大舅以及叔伯父都被集体屠杀”

尽管85年过去,回首往事时,马庭宝老人依然会感到剧痛袭来。“我的父亲马玉泉、二姑爹杨守林和大舅温志学以及叔伯父等许多青壮年村民被日军抓到下关江边集体屠杀,我由于年幼没被日军抓走幸免于难。”

今天,马庭宝在两个女儿马明虹和马明兰的陪同下来到纪念馆参加家祭活动,并参与幸存者集中采访。马庭宝一生育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欣慰地说:“我现在已经四世同堂。儿女们都很孝顺,带我去重庆、厦门、大连、北京都旅游过。”他说,85年了,他现在的心愿是孩子们都能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都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他希望世界不要发生战争。他的二女儿马明兰告诉小编,父亲老了,接下来,她作为后代,要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讲述这段历史记忆。

幸存者阮定东:“是爷爷用生命保护了我”

阮定东告诉小编,1937年南京大屠杀发生时,他还是襁褓里的婴儿。爷爷为了保护他,被日本兵刺成重伤,后来不幸身亡。小时候父母常常跟他讲述这段历史,他就一直记在心上。他的孙子阮杰小学写过一篇《我的爷爷》的作文,让他想起了他自己的爷爷。他说,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所以他一定要到纪念馆来讲述爷爷的受害经历。

“2013年清明节前,我爷爷阮家田的名字被镌刻在遇难者名单墙上。那年我带着全家4代22个人参加了清明家祭仪式,向爷爷献花,告诉爷爷,现在我们的祖国强大了。日本政府现在还没有承认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一定要把这段历史讲给子孙后代听。”阮定东的孙子阮杰在大学毕业时,遵从爷爷的心愿,来到纪念馆做志愿者,给观众们讲述家族的故事。

记忆·传承

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夏天行、常小梅和李真铭今天也来到纪念馆,向大家讲述家族记忆的传承故事。

夏天行:自学英语,专门买南京大屠杀英文资料学习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素明于今年3月23日离世,他的女婿夏天行作为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来到纪念馆,讲述岳母的经历。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王素明的父亲身为学校校长,为了保护学校师生惨遭日军杀害。“岳母生前经常跟我们说:‘千万不能忘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

为了讲好这段历史,夏天行自学英语,专门买来南京大屠杀英文资料学习。今天的活动现场,他还面对镜头,用一段流利的英文讲述了南京大屠杀历史。“我发现外国人几乎都不知道南京大屠杀,他们只知道二战。每次我讲完,他们都特别震惊。”夏天行说,“母亲走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却会成为家族记忆代代传承。我的女儿目前在国外生活,今后,我们也会前往海外,以幸存者家属的身份,向外国朋友讲述这段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真相。”

常小梅:将父亲经历撰写成书,想给父亲一个幸福的晚年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今天未能来馆,由其女儿常小梅代表父亲和家族来到现场,讲述家族传承故事。她说:“南京大屠杀让父亲9岁就成为孤儿,这份痛苦的记忆一直伴随着父亲的一生。小时候我们都不敢提这段历史,一提他能几天不吃饭,终日阴沉着脸。”1997年,常志强得知日本右翼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一夜无眠,将亲身经历写了一份材料送到了纪念馆。“从那以后,他就打开了封闭的内心,积极参加活动讲述历史,不仅参与各种拍摄,到纪念馆参加活动,还远赴日本参加证言集会。”

如今的常志强已经94岁高龄,作为今年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之一的常小梅,近些年常陪着父亲参加各种证言活动,她还撰写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生活史》,记录、讲述了父亲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我希望能给他一个幸福的晚年。”常小梅说,父亲虽然老了,但是这份家族的历史记忆,她会继续守护下去。

李真铭:担任志愿讲解员,激励后人奋发图强

李真铭是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高山的儿子,同样作为今年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之一接受采访。李高山去世后,李真铭接过父亲历史讲述者的“接力棒”,在我馆担任志愿讲解员,为观众讲述父亲的经历,守护历史,呼吁和平。

本月,李真铭还将为一群幼儿园的老师们讲述家族历史,“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讲给10个人听,也许他们会讲给100个人听。”李真铭说,随着幸存者越来越少,他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幸存者的经历我们后代最清楚,我年纪也不小了,不知道在人生的长河中我还有多少时间,但我一定会趁现在多讲多说,不是为了激起大家的仇恨,而是要激励后人奋发图强。”

截至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55位,平均年龄超过92岁。这段苦难,过去了85个年头,而今,这段承载着“城市之殇”、“民族之恸”的记忆,也逐渐传承到“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的手中,他们将接过“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接力棒,同这段历史,一起世代相传。

联系我们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