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祭 | 一次庄严的纪念,就是一次记忆的唤醒
昨晚6点半,“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在纪念馆祭场举行。中外人士穿着素服,线上线下手秉白烛,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志哀,祈愿世界永久和平。
点亮“85”造型蜡烛,铭记85年前惨痛历史
傍晚6点半,纪念馆祭场内,小号手吹响《南京记忆》。遇难者名单墙前,一排排遇难者的名字由暗变亮再变暗。20位学生手捧蜡烛,走向摆放有“85”字样的蜡烛前,环绕着蜡烛造型依次摆放好手中蜡烛。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85”蜡烛造型,寓意铭记85年前那段惨痛历史。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代表、教师代表、医护代表、基层党员代表、紫金草艺术团童声合唱团小朋友们、紫金草志愿者代表、华侨代表、宗教人士代表等来到现场。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馆馆长周峰现场致辞。他说:“一次庄严的纪念,就是一次记忆的唤醒。今夜,我们手捧烛光,点燃的不仅仅是心中的温暖,更是守护历史真相、捍卫正义和平的精神炬火,照亮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人间正道。”
海外嘉宾现身现场大屏幕
85年前,在南京至暗时刻,国际友人约翰·马吉不顾个人安危,留守南京,参与救护了20多万中国难民。他悄悄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下日军暴行,成为日军南京大屠杀铁证。当晚,约翰·马吉之孙克里斯·马吉现身现场大屏幕,在线表达了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缅怀。
为促进中日友好,日本神户南京心连心会代表宫内阳子此前连续20多年,和成员们一道来纪念馆参加各类活动。今年,宫内阳子在线参与烛光祭活动。
1938年2月,在满目疮痍的南京城,来自美国的医生理查德·布莱迪在鼓楼医院积极参与救治受伤的难民。多年后,他的曾孙女梅根·布莱迪受到曾祖父事迹的鼓舞,创作了歌曲《感同身受》。昨晚,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上,梅根·布莱迪也在线参加了烛光祭。她说自己的心永远和南京人民在一起。
25年前,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用年轻生命写就《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揭露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南京暴行,在西方世界引起强烈反响。张纯如离世后,她的父母继续着女儿未竟的事业。昨晚,身在美国的张纯如母亲张盈盈女士在线参加了烛光祭。
南京各界代表袒露心声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外孙李帆超说:“南京大屠杀惨案已经过去85年,像我外公这样的幸存者都已至耄耋之年。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必须时刻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让历史的记忆延续下去。”
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陈民老师表示,“站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有义务去记录和讲述这段历史真相,传承民族记忆。我相信一代一代人传承的力量,让和平的声音更强更大。”
医务人员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生陈步伟说:“作为医务人员,我们要用生命守护生命,以仁心温暖人心,让国家和民族更强大。”
小学生代表张熙桐说:“我们要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场外同步烛光祭
在场外,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中山码头丛葬地、北极阁丛葬地、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等地,学生和市民们同步进行烛光祭,并通过大屏连线的方式,共同缅怀逝者。
童声合唱《南京难民合唱曲》
“渴望蚕豆做早餐,蚕豆做午餐,蚕豆做晚餐……”紫金草艺术团童声合唱团30位孩童手捧着蜡烛,带来追思并抚慰人心的合唱《蚕豆歌》。这首歌又称《南京难民合唱曲》,由美国牧师麦卡伦谱写。歌曲旋律舒缓忧伤,却传递出人世间的温暖,给人们带来生的勇气和力量。
紫金草绽放与烛光形成和平花海
烛光祭现场,两名紫金草女孩、双胞胎小姐妹何若瑾、何若瑜手捧紫金草花种走到台前。她们共同向地面播撒种子。地面瞬间幻化出逐渐生长绽放的花朵,一朵朵花汇聚成漫山遍野的紫金草花海,与烛光一道组成一个巨大的“平”字,向世界传递南京人民爱好和平的心声。
海外华人华侨同祭
同步在线上,数以万计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通过H5同步点亮温暖的烛光(点击超链接:一同点亮烛光,祭奠同胞)。中东与欧美的部分留学生团体同步举行烛光祭活动。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和当地民众共同在居住国举行烛光祭。中外人士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共同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致哀,向所有惨遭战争侵害的人们致哀,共同祈愿世界和平。